公司新闻
遥感技术在黄海中的应用(遥感技术在海洋中的应用)
发表日期:2024-09-15

科学家发现黄渤海海水十余年来逐渐变浑浊

1、近日,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齐鲁工业大学海洋技术科学学院海洋遥感团队在黄渤海海水透明度及其影响机理领域研究取得新进展。研究发现,黄渤海海水透明度10余年来呈下降趋势,具有透明度近岸区域低、远海区域高,冬季低、夏季高的分布特点。

2、黄渤海海冰冰情呈缓解趋势: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今天16时发布的海冰警报显示,辽东湾浮冰最大外缘线为98海里,较昨天缩短2海里;黄海北部,渤海湾和莱州湾浮冰最大外缘线比昨天缩短了6到7海里。据预测未来5天,黄渤海海冰冰情将呈减缓趋势。

3、首先,渤海比黄海浅,黄河水夹杂着大量泥沙汇入渤海,导致渤海水比黄海水更加浑浊,颜色偏黄。再加上渤海属于内海,被大陆和若干岛屿环抱,使得渤海水的流动性变差,本就浑浊的渤海水就更不容易变清澈了。

遥感考古的中国的遥感考古

1、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对河南安阳殷墟的遥感考古中,运用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将分辨率较低而光谱特征丰富的美国陆地卫星的TM(专题制图仪)影像与几何关系稳定的航空影像结合进行处理,大大提高了遥感影像的质量,并发现了一些新的殷代建筑遗址和墓葬。

2、“数字丝路”国际科学计划世界遗产工作组4月19日在突尼斯首都突尼斯市宣布,来自中国、突尼斯、意大利和巴基斯坦的科学家在突尼斯南部发现10处古罗马时代遗址。这是中国科学家利用遥感技术在境外首次发现考古遗址。

3、利用遥感器从几百千米以外的高空能清晰地俯瞰地球的面目,扩大考古学家的视野。(2)遥感技术能透过地面,探测地下的古迹。(3)遥感技术还能发现水中的古迹、古物,扩大考古学研究的范围。(4)利用遥感技术可作特定的“时间—空间”记录,不但记录古迹,也记录各种环境信息,组成丰富的历史数据。

4、近日,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遥感地球所)王心源研究员带领的空间考古研究团队,联合突尼斯、意大利、巴基斯坦的科学家利用空间考古技术与方法,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西端突尼斯发现10处古罗马时期考古遗址。

5、确定研究目标后再结合航拍、地面调查以及后期分析开展考古研究。“效率高,效果好,花费少。”刘建国表示。邓飚同时表示,遥感考古推动了考古学向定量化、空间化发展。他认为,考古涉及时间和空间两个核心概念。“时间,应该是考古学家最拿手的;空间,应该是遥感技术擅长的。

6、遥感考古是利用遥感技术对古代遗迹、遗物进行感测、分析和辨认的一种勘探方法。航空航天遥感的可见光、红外、微波、紫外和多谱段遥感技术在考古中都得到应用。遥感考古具有下列特点:(1)利用遥感器从几百千米以外的高空能清晰地俯瞰地球的面目,扩大考古学家的视野。

遥感技术在哪些方面可以促进渔业海洋学的发展?并选择一方面举例说明...

1、遥感技术是一种现代化的探测技求近二十年来,它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新兴科学技术,在世界各国发展异常迅速,对国防、气象、地质、环境、资源、海洋以及石油、森林、矿产、农业、渔业筝方面有着十分广泛的用途.对发展国民经济和科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作用,因而,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2、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则体现在发展海洋运输和建设海底隧道等方面,这些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贸易和缩短了陆地交通距离。(5)海洋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包括建设海滨浴场、潜水等旅游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为地区经济带来了繁荣。

3、水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渔业水域污染严重,渔业资源和渔业生产受到了破坏,南海区域沿海地区每年向近岸排放废水约30亿吨,造成近海水域的污染和海洋环境的恶化。沿岸海域环境污染对渔业的影响及危害越来越严重,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


Copyright © 2021-202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