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遥感技术应用案例(遥感技术运用)
发表日期:2024-09-06

01.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及等级划分

植被覆盖度遥感估算与等级划分:生态洞察的遥感技术应用 植被覆盖度,作为地球表面绿色生命的直观指标,通过地表植被垂直投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揭示了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与生物多样性。

.-1=NDVI=1,负值表示地面覆盖为云、水、雪等,对可见光高反射;0表示有岩石或裸土等,NIR和R近似相等;正值,表示有植被覆盖,且随覆盖度增大而增大 3.NDVI的局限性表现在,用非线性拉伸的方式增强了NIR和R的反射率的对比度。

植被覆盖度,即FVC,表示植被在地表的投影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是生态环境评估的重要参数。早期的地面测量方法复杂且效率低,现在更多采用遥感估算,如基于NDVI的计算公式:NDVI = (NIR - R) / (NIR + R)。

植被覆盖度(Fractional Vegetation Cover, FVC)是生态健康评估的重要指标,通过遥感手段如经验模型和植被指数如NDVI(Band5-Band4)/(Band5+Band4)来估算。处理这种数据通常涉及辐射定标和大气校正,特别是在高光谱数据上。在ENVI和ArcMap中,尽管ENVI可能产生异常值,ArcMap的计算通常更为正常。

“宣城一号”在西昌发射成功,该卫星有着怎样的新创新?

“宣城一号”在西昌发射成功,该卫星有着怎样的新创新?这是最近很多业内人士都比较关注的话题。宣城一号是安徽一家民营机构研发的商业卫星,从技术层面上,宣城一号首次开拓了低轨卫星同时搭载遥感载荷和通信载荷的先例。

在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利用长征2C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银河航空搭载的六颗通信卫星和一颗商用遥感卫星。这些卫星已准确进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发射任务的成功完成。“宣城一号”卫星在内的几颗卫星不仅搭载了通信有效载荷,还搭载了遥感有效载荷,其应用任务由思翔科技参与开发。

也就是说, 宣城一号的使用,开启了一个地方科学管理、精准施政的新模式,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这样的卫星发射升空,服务于一个城市或者一个地方的国计民生。

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星体尺寸为2000毫米×1720毫米×2200毫米,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所谓适应性改造就是在继承上的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技术。 北京时间2007年10月24日,探测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年10月24日18时05分(UTC+8时)左右,嫦娥一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2009年3月1日完成使命,撞向月球预定地点。嫦娥一号是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

遥感物探地质应用

区域地质:通过卫星像片、航空摄影和航空侧视雷达等遥感图像资料,遥感技术能够识别不同岩性及火成岩体的相,并区分侵入期次和构造关系。断层和裂隙等线性体在影像中提供重要信息,而环形影像则揭示了可能的隐伏构造,如穹窿、背斜、向斜等,甚至深部地质构造。

工程地球物理勘探遥感技术是一种综合运用电磁波辐射理论的探测手段,主要通过光学、电子学探测器对远方目标进行探测和识别。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航空摄影地质,至今仍占据遥感地质研究的重要地位。自60年代以来,这一技术在运载工具、传感器以及图像处理和解释方法上实现了显著的提升。

分析研究所获得的物探资料,推断地质构造和矿产分布。 目前主要的物探方法包括重力勘探、磁法勘探、电法勘探、震勘探和放射性物探等。 根据工作空间的不同,物探可分为地面、航空、海洋和钻井物探等。 在难以进行地面勘探的地区,遥感技术可以补充普查勘探的不足。

遥感区调工作中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地质调查,可大大减少野外调查路线,减少野外地质工作量。

在物探、化探、遥感及其他地质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 地质统计学的应用与地质数据处理先于其他领域,有较成功的经验。因为这些数据在大范围内具有方向性的趋势变化,所以常用的方法是克里格法。按时间顺序,其应用实例主要有:1)地质统计学方法简介、计算程序及应用实例(於崇文、侯景儒、蒋跃凇,1978)。

中国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的于峻川教授,作为这一领域的权威专家,分享了“AI+遥感”技术在地学领域的探索与挑战。他的研究深入到智能解译、地学应用和技术定位,特别是滑坡隐患识别的深度学习应用,展示了AI技术在复杂环境中的智能提升。


Copyright © 2021-202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