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影像之所以能够表现出各种地物特征,是因为影像中每个像素点有着不同的DN值(Digital Number),为了对遥感影像进行阈值分类,首先我们要弄清各种地物特征在遥感影像处于什么样的位置,通常我们是要弄清楚遥感影像各地物特征的DN值在遥感影像全局里所处的区间,因此,我们首先要对遥感影像做DN值分析。
亮度温度(Brightness Temperature)/亮度温度定义为与具有相同辐射亮度的黑体温度相等。通过定量反演技术,如劈窗法,可以从遥感数据中推算出实际的地表反射率。以上就是遥感影像中的关键参数及其基本概念,它们在遥感数据分析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地球表面信息的解读提供了科学依据。
DN值就是遥感传感器的数字量化输出值,相当于图像的灰度值。。可以根据记录的原始DN值进行辐射定标,转换为大气外层表面反射率。
DN值(Digital Number )是遥感影像像元亮度值,记录的地物的灰度值。无单位,是一个整数值,值大小与传感器的辐射分辨率、地物发射率、大气透过率和散射率等有关。DN值就是灰度值从DN值计算大气顶的反射率使用定标公式,一般表示为:P(toa)=DN*gain+offset,其中,gain是增益,offset是偏移值。
遥感卫星的影像获取仅仅是一个序幕,真正的技术魔法始于后续的处理过程。每个像素的DN值,就像三维世界的光谱指纹,承载着丰富的信息。处理环节至关重要,包括图像的管理、转换和校正,旨在满足各类业务需求,如精准校准、视觉强化和信息挖掘。
遥感影像本身内存较大,1景7波段的landsat遥感影像至少有200MB,而高光谱影像可能达到1GB;而进入时间与空间双重高分时代以来,数据高频产出与累积,也促使遥感进入大数据时代,让遥感云服务、存储管理、快速分发共享趋势愈加明显。
遥感影像应用在水保监测中的目的主要是监测水土流失的变化情况,水土保持调查数据的真实程度和准确性,监督水土保持规划的执行情况和进展情况,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水土保持监测功能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面蚀监视,沟蚀监视,水文要素监视,其他监视,水土流失成因分析,水土流失危害预测。
高分辨率卫星遥感是遥感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具有高分辨率、快速、动态等特点,目前已在水土流失动态监测中获得广泛应用。结合中国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工作的特点和需要,在总结高分辨率卫星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应用国产高分辨率卫星遥感调查的可行性以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具体地应用在水资源调查、水环境评估、防洪防汛、水土保持、河口演变、水利工程选址、水库移民等方面的工作。
水土保持科学未来研究趋势包括:技术创新与应用、生态系统服务与功能、气候变化适应性、政策与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多学科交叉融合。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技术创新与应用在水土保持科学中将扮演重要角色。例如,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和评估土壤侵蚀、水土流失等自然现象。
中小比例尺地质测绘填图 推广遥感技术,在保持必须的野外工作量和成图现场校核工作的前提下,中小比例尺地质图以遥感成图取代常规地质测绘;建筑物及其它重要地区大比例尺工程地质图优先考虑遥感成图。这是十年前在全国水利水电勘测工作会议上由水利水电规划总院提出的“勘测技术发展目标”文件所确定的。
主要课程 :地质学、结晶矿物学、古生物学、地史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学、地球物理及勘探方法、地球化学、遥感技术等。
摘要 随着现代勘探技术的发展,地质勘探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它被用于很多的领域中。其中,地质勘探可以从工程地质勘探 、石油煤炭开采地质勘探等不 同的应用方面进行分 类。
山东省遥感技术应用协会,济南250013) 作者简介:田文新(1955—),男,高级工程师,多年来一直从事遥感地热调查研究工作。
此次工作的目的和方法,是在摸清阳泉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根据区内重要矿种成矿区情况,综合运用遥感技术,提取并实地检查验证矿产开发利用状况信息、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及矿业开发利用引发的环境问题,并依据统计结果,对工作区内的矿山开发状况、矿山环境状况、矿产资源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遥感技术在矿产资源调查方面的应用,主要是根据矿床成因类型,结合地球物理特征,寻找成矿线索或缩小找矿范围。通过成矿条件的分析,提出矿产普查勘探的方向,指出矿区的发展前景。例如,通过对吉林省陆地卫星图像的分析,曾发现铜矿的分布与线性构造密切相关,对开发这个地区的铜矿有重要意义。
1、被动式遥感监测主要依靠接收大气自身所发射的红外光波或微波等辐射而实现对大气成分的探测;主动式遥感监测是指由遥感探测仪器发出波束、次波束与大气物质相互作用而产生回波,通过检测这种回波而实现对大气成分的探测。
2、通过对穿过大气层的太阳(月亮、星星)的直射光,来 自大气和云的散射光,来 自地表的反射光,以及来 自大气和地表的热辐射进行吸收光谱分析或发射光谱分析,从而测量它们的光谱特性来求出大气气体分子的密度。
3、经过一系列的变轨,今年11月它将开展予定探测任务,考察任务预计将在2018年2月20日结束,由于朱诺可能污染木星卫星,NASA行星保护守则不允许它坠落木星卫星,因此朱诺号的结局只能是主动受控坠入木星大气层焚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知道木星气体成分,了解木星,这是必不可少的牺牲。
4、因此,绝大部分多光谱遥感数据处理分析方法,仍然可用于高光谱数据;另一方面,成像光谱技术具有与多光谱技术不一样的技术特点,即高光谱分辨率、超多波段(波段1000,通常为100~200个左右)和甚高光谱(Ultra Spectral)分辨率(波段1000,主要用于探测大气化学成分)的海量数据。
5、高光谱遥感的起源和发展 随着基础理论和材料科学的不断进步,近20年来,高光谱遥感技术迅速发展,已成为除雷达遥感、激光遥感、超高分辨率遥感等技术以外,当前遥感领域的又一重要研究方向。 1 国外的高光谱成像仪研制情况 由于高光谱遥感在地物属性探测方面的巨大潜力,成像光谱技术得到了普遍重视。
1、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中国进入太空时代的开始。这颗卫星不仅在政治、军事、科技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还激发了中国人民对航天事业的热情和信心。
2、年2月19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1975年11月26日,中国首颗返回式卫星发射成功,3天后顺利返回,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返回技术的国家。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飞天梦想。
3、嫦娥五号:中国航天史上最复杂任务圆满成功 2004年启动的嫦娥探月工程,通过“绕、落、回”三步走战略,已成功发射嫦娥一号至五号、鹊桥号等任务。嫦娥五号于2020年11月24日发射,挑战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为人类44年后再次带回月球样本。
4、神舟五号载人航天飞船: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五号,载着航天员杨利伟安全进入太空并返回地球,使中国成为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独立进行载人航天任务的国家。
5、探月工程:我国的嫦娥计划已经成功发射了多个任务,包括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嫦娥四号等。这些任务在我国探月工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北斗导航系统: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已经建成,并向全球推广应用。这一系统为全球用户提供高精度、可靠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
同步气象卫星系统是一个综合性和多功能的气象资料收集系统,它不仅通过卫星拍摄大气云图,而且转发和广播地面收集的气象资料。此外,系统本身还要完成卫星的定轨和测控工作。
我国发射的第一颗气象卫星是风云一号。风云一号,代号:FY-1,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八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的中国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其主要任务是获取中国国内及中国国外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气候预测、自然灾害和全球环境监测等。
年2月3日,美国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实用气象卫星“艾萨”1号,它是美国第二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轨道高度约1400千米,云图的星下点分辨率为4000米。从1966年至1969年间,共发射了9颗,获得了大量气象资料。它的发射成功开辟了世界气象卫星研制的新领域,大大减少了由于气象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
世界上第一颗气象卫星是美国发射的“泰罗斯”卫星,它为美国提供了大量气象资料。但它的云图分辨率不高,随发随收的功能还不理想,只能作为试验型卫星。第三代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泰罗斯N/诺阿”号则有较佳表现,卫星上携带着高分辨率扫描辐射计和垂直探测器。
气象卫星作为重要的观测工具,其主要关注点包括:首先,卫星云图的拍摄是基础任务,它为我们提供实时的天空状况,帮助预测天气变化。其次,卫星能精确测量云顶的温度、状态,以及云层的厚度和内部水汽的相位信息,这些数据对于理解天气系统的构成和动态至关重要。
风云3号气象卫星的研发历经多年,因其发射时间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契合,故被亲切地称为“奥运星”。这款卫星将在奥运会期间与风云二号卫星并肩工作,为赛事提供全面的气象保障服务。
Copyright © 2021-2024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